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对全球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等活动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地缘政治、能源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下,欧洲能源模式正在面临重塑,对全球经济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欧洲能源短缺或对于中国化工辅料需求更为强劲。回顾过去,中国化工、金属等领域有望迎来长期增长。
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对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全球通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对全球能源产品的供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中心大幅上涨,通过电价等初级产品价格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由于欧盟高度依赖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再次面临高能源成本的挑战。与俄罗斯形成的稳定供需,欧盟能源进口来源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就天然气而言,欧盟天然气进口结构在2018年至2021年保持相对稳定,大部分天然气从俄罗斯和挪威进口。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随着乌克兰危机和2022年以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迅速下降。
2013年至2019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数量也保持稳定。此外,从挪威、美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石油也占一定比例。与天然气进口类似,进入2022年后,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数量迅速减少,从挪威、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国家寻找进口替代品。从长远来看,能源危机加速了欧洲能源转型。欧盟宣布,为了尽快减少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加快绿色能源转型“REPowerEU能源计划”。具体来说,欧盟将增加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和产业转型投资,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甲烷生产、电网建设等领域。能源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产业链的重塑,能源危机可能导致化工、钢铁等高能耗产业的转移。
回顾欧盟对外投资的历史,2013年至2020年,美国仍占据欧盟对外直接投资股票的主导地位,不考虑欧盟本身和英国。但从趋势来看,欧盟对美国的投资存量有所其他经济体的投资股增加。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兴起,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叠加,全球供应链遭遇挫折。如果欧洲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出现多元化的布局趋势。
重塑欧洲产业链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欧盟潜在的产业链转移是一个机会,但它不能过于理想化。在欧洲产业链转移实际发生之前,仍有许多挑战需要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铁也需要自己硬”只有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稳步推进制度开放,另一方面加强产业优化升级,才能在潜在产业链转移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短期内,能源危机对欧洲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更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的产品替代上。由于中国在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随着欧洲产能的限制,中国相关商品的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
鉴于欧洲产业链转移的高度不确定性,从产品替代维度抓住相关机会的可行性或更高。中国企业可以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努力提高工艺流程,加快出货速度。回顾过去,中国化工、金属等领域有望在欧洲能源结构和产业链重塑过程中迎来长期增长。